
一、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涵义
课程教学大纲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具体体现。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进程、教学策略、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并把这些内容系统连贯地表述出来。教学大纲是用于指导教师教学的法规性文件;是专业与教师之间约束教学责任的合同;是确定教学内容、选编教材、制订授课计划、实施教学和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
二、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
1.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标准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体现出学校的改革思路、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
2.课程教学大纲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明确各知识单元的思政元素和融入点,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3. 课程教学大纲要准确地贯彻人才培养方案中教育思想。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育理念,按照学习成果导向建立新范式。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重塑人才质量观。
4.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依据毕业要求指标点建立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目标科学合理地构筑课程框架和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
5.课教学大纲应立足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分析各门课程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的支撑关系和层次关系,体现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配合及内容上的相互衔接。避免重复和遗漏,实现较高水平的整体优化。
6. 课程教学大纲应注重专业间学科交叉与跨界,专业内基础与专业、核心与普通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素质等多维度上的整合。跨专业开设的课程既要打通课程平台又要考虑支撑不同毕业要求时,教学目标的区别。
7.课程教学大纲对实践性环节应有相应明确的要求。特别是某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验、实践应占有重要的地位。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建立考核标准,把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过程,渗透于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要制定单独教学大纲。
8.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课程教学大纲既要符合毕业要求,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精讲多练,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三、课程教学大纲撰写规范
1.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并且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1)课程教学目标应与相关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有清晰的对应关系,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一般设置为3-5条,毕业设计等不超过8条;
2)课程教学目标包含知识、能力、素养三个领域,不但具有技术性指标,还应有非技术性指标要求;
3)课程教学目标不仅包含了解、理解等浅层次目标,并且包含多维度、深层次(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教学目标。
4)课程教学目标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描述使用清晰的行为动词,可衡量、可评价; 5)课程目标不仅有教学目标,还应有科学伦理、职业道德、社会使命、家国情怀等育人目标。
2. 教学内容
1)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能够支持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2)课程知识点明晰,知识点之间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并注明学生应掌握的程度;
3)教学内容具有深度、广度和企业融合度,能够反映相关行业新业态、新技术;
4)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创新创业元素;
5)课内实验、实践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吻合,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匹配,支持课程教学目标达成。
3.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某种教学条件下,为达到课程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是为了达成课程目标而对教学顺序、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因素进行总体考虑。
1)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达成课程目标,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沟通与表达、自主学习等能力的养成;
2)采用讨论式、探究式、案例研究式、项目驱动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支持深层次、多维度教学目标的达成;
4.教学设计
1)案例、问题和讨论等教学设计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匹配,能够支持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2)作业、大作业、题库设计有助于评价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3)讲座、实践项目、实地考察、专题演讲、项目研讨和翻转课堂等教学环节的内容设置、形式设计与课程目标相得益彰,能够支持教学目标的达成。
5. 学习评价与课程考核
学习评价一般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前者描述学习过程性状态,后者描述学习结果,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基础。教学大纲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形式和方法。
1) 学习评价要覆盖所有课程教学目标;
2) 学习评价可包含多个考核项目,各项目考核分数所占比重恰当,考核内容和方式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匹配,能够充分且有效评价学生在各课程目标上的达成度;
3) 课程设置的各教学环节和过程都具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和评价依据;
4)评价标准与考核办法能够客观评价学生学业表现和学习效果。合格标准能够判定课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6.教材与教学资源
1)课程应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教材。优先选择国家规划或优秀教材,所有教材均应符合学校教材质量标准。
2)课程提供的在线课程、音视频资源、网上测试与答疑、必读和推荐阅读的文献等课外学习资源、资料,丰富、有效,有助于学生达成目标。
7.规范性
教学大纲撰写应满足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符合文字清楚、意义明确、术语及定义准确、文体规范等要求。
四、 撰写要求和程序
1. 课程教学大纲一般由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或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资深教师撰写或修订。各院部对大纲编写工作应明确任务,落实人员,按要求按时完成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任务。
2.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应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参与讨论并提出意见。
3.人才培养方案所列课程全部课程均须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新增设的课程,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制订教学大纲,然后编写讲义或确定教材。选修类课程,开课前须提交讲授提纲,二次开课前必须提交教学大纲,否则不予开课。
4.通识教育教学大纲汇编一册,由基础部组织相关教研室编写后汇编成册;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由各学院组织,以专业为单位编写,每专业设立分册。跨学院开课的课程由开课学院负责编写。
5. 通识教育教学大纲按:目录、数学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综合素质课、创新创业课、实践教学环节、公共选修课的顺序汇编。各学院专业教育教学大纲按:目录、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序汇编。每部分以课程在该专业培养方案中对应的课程编码排序。
6.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以课程为基本单元,区分不同以课程代码为准。同一课程名称学分不同(相差1个学分以上)或专业要求不同,要求按不同课程分别编写;一门课,分几学期上,按几门课编写(如: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由任课教师在按近二年内开过的课程或计划要开的课程来编写。
7.课程教学大纲的审查,由教研室进行初审,由学院组织各专业的专家组审定。
8.各学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排版、审核完毕,以专业为单位汇编成册,交教务处统一印刷并下发,同时付诸实施。
9.本文自颁布之日起实施,与此文件不相符的以此文件为准。